
雪山寂灭:一次“完美瞬间”的代价
手机屏幕上,雪崩般的画面瞬间攫取了所有目光。那不是电影特效,也不是精心编排的摆拍,而是一个鲜活的生命,在海拔五千多米的绝境坡上,被无形的力量拽入深渊,直至消失在镜头之外。
这次悲剧的主角是年仅31岁的洪某,一位家住四川阿坝小金县的本地人。据熟悉他的人说,他是个登山爱好者,经验丰富,也乐于带朋友一同体验山野的魅力。然而,这一次,他选择的目的地——那玛峰,这座近年在各大社交平台上迅速蹿红的雪山,却以最残酷的方式,颠覆了人们对其“入门级”、“新手友好”的刻板印象。
那玛峰,海拔5588米,是素有“蜀山之王”美誉的贡嘎山的一员。贡嘎山以其变幻莫测的气候和险峻复杂的地形而闻名。即便是相对“温和”的那玛峰,本质上仍是一座高海拔雪山,冰川、冰裂缝、雪崩、滑坠……这些并非危言耸听的标签,而是潜藏的致命危机。更令人扼腕的是,这座山至今未正式对外开放。今年8月6日,当地已发布紧急通知,警告称那玛峰出现了一条长达50米的危险冰裂缝,所有登山活动一律暂停。官方的意图再明确不过:这里不是旅游景点,更不是拍照背景板,未经许可擅自进入,后果自负。
展开剩余88%然而,总有人不信邪。9月24日,洪某与三名同伴,在未报备、未审批、未遵循任何正规流程的情况下,悄然踏上了那玛峰。或许,他们以为“本地人熟悉地形”、“我们有经验”、“只是上去拍几张照片很快就下来”这些理由能让他们通行无阻。但雪山从来不讲“情理”,它只遵循自然的铁律。
事故发生在他们接近海拔5300米的某个雪坡上。当时,洪某正蹲下身,为同伴寻找拍摄角度。为了追求画面的简洁与动作的自然,他做出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——解开了安全绳。然而,在高海拔的冰坡上,这根看似不起眼的绳索,却是生与死的界限。在登山活动中,安全绳是团队之间最后的物理屏障。一旦有人滑坠,绳索能够提供牵引、制动,至少能大幅减缓坠落速度,争取宝贵的救援时间。而一旦解开,个人就彻底暴露于冰雪之中,成为大自然中一颗随时可能滚落的石子。洪某解开绳索,无异于主动放弃了第一道保护。
更令人心惊的是,他手中甚至没有握着冰镐。冰镐,简而言之,就是雪坡上的“刹车”。在陡坡上失足时,专业登山者的第一反应并非呼救,而是将冰镐狠狠砸入积雪,利用摩擦力减速。即便是短暂移动,专业登山者也绝不会让冰镐离开视线。可洪某为了腾出双手调整相机、摆出造型,将冰镐随意地放在一旁。第二道防线,也随之失守。
随后,意外毫无预兆地发生。在蹲姿起身时,他左脚的冰爪不小心勾住了右脚的鞋面——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失误。在平地上,这或许只会引来一声踉跄或朋友善意的玩笑;但在海拔5300米的冰坡上,这个微小的动作却彻底打破了他的平衡,身体猛地向前扑倒。
摔倒的瞬间,他并非没有反应。视频画面中,他试图用脚蹬地站起,甚至第二次尝试扭身稳住重心。但问题在于,他失去了绳索的拉力,也失去了冰镐的制动,身体完全暴露在重力和坡度的双重作用下。坚硬而光滑的雪面,让他的速度越来越快,根本无法停滞。专业人士分析,在这种约35度以上的陡坡和冰质条件下,没有冰镐的辅助,仅凭身体动作想要停下,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一旦速度建立,别说站起来,连翻身都异常困难。
几秒钟后,他滑出了雪坡边缘,直冲向下方深不见底的悬崖。近在咫尺的三个同伴,尽管牢牢系着安全绳,也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从身边掠过,却无能为力。这不是他们的冷漠,而是雪山的残酷法则——一旦脱离保护系统,哪怕近在咫尺,也可能面临天人永隔的命运。
搜救队最终在那玛峰海拔约5300米的裸露岩地带找到了洪某的遗体。那里已没有积雪,只有坚硬的岩石。从滑坠起点算起,他至少滑行了上百米,最终以极高的速度撞击地面,当场身亡。遗体的转运过程同样艰辛异常。高海拔、低温、缺氧、陡峭的地形,每一步都如履薄冰。当地向导表示,仅将遗体固定并抬下山,就耗费了整整一天的时间。
许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困惑:他不是本地人吗?不是经常带队吗?怎么会犯这种“低级错误”?这恰恰是事件中最值得深思的部分。经验,有时反而会成为致命的陷阱。由于对环境的熟悉,警惕性反而降低;因为曾多次成功带领他人,便产生了“我不会出事”的错觉;因为拍过无数次雪山照片,便认为“这次也一样”。这种心理,在户外圈被称为“熟练性盲区”——越是觉得自己懂得越多,越容易忽略最基本的安全规则。
而这一次,洪某犯的并非一个小错,而是连续三次主动放弃了保护。第一次,解开了安全绳;第二次,放下了冰镐;第三次,在无保护状态下进行高风险动作(蹲姿拍照)。这三个步骤,单独来看或许并不致命。但它们叠加在一起,就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,后面的一切都变得无可挽回。
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这一切的起点,仅仅是为了拍一张“好看”的照片。如今,社交平台上充斥着各种雪山打卡、冰川自拍、悬崖边缘摆拍的内容,动辄收获几十万的赞。许多人将户外活动视为一场表演,将危险当作博取流量的密码。他们有人站在雪坡边缘张开双臂,配文“自由如风”;有人在冰裂缝旁翩翩起舞,宣称“挑战极限”;还有人为了拍摄延时视频,独自在无人区过夜。然而,他们似乎忘了,大自然并非滤镜,不会因为一个酷炫的姿势而自动打光修图。它冷酷、沉默、不讲情面。你尊重它,它或许让你平安归来;你轻视它,它连警告都不会给你,便直接收走你的生命。
洪某的悲剧并非孤例。翻阅近年来的新闻报道,类似的事故屡见不鲜:有人为拍日出,摸黑攀登未开放的山峰,结果坠入冰缝;有人轻信“晴天”预报,未带足防寒装备,最终因突遇暴风雪而失温;还有人明知“雪崩高危区”的警示,仍强行闯入,最终被埋葬在雪下……这些遇难者,他们并非技术拙劣或装备匮乏,而是将“我想”凌驾于“我该”之上。我想拍一张好照片,所以解开绳子;我觉得没问题,所以不用冰镐;我看别人这么干,所以我也能行。但雪山不认“我觉得”,它只认物理法则。
有网友评论道,如今很多人将户外运动视为“高级版徒步”,以为穿上冲锋衣、背上大包,就摇身一变成了探险家。但真正的登山,从来不是仅凭勇气和体力就能完成的。它需要知识、训练、装备、团队协作,更需要对风险的清醒认知。你必须明白何时该止步,何时该撤退,何时哪怕风景再美,也必须转身下山。
那玛峰之所以被误认为“简单”,很大程度上源于网络传播的片面性。你看到的视频,永远是别人登顶后张开双臂、阳光洒满雪面的那一刻。你却看不到他们凌晨三点在帐篷里瑟瑟发抖,看不到他们在裂缝前反复测量路线,看不到他们因天气突变而被迫下撤时的沮丧。社交媒体只展示结果,不展示过程;只放大浪漫,不呈现风险。久而久之,许多人便真的以为——雪山,不过如此。
然而,洪某用生命证明了:不过如此?不,是“致命如此”。官方早已划下了红线:未开放区域禁止进入,其目的并非限制自由,而是因为这些区域根本不具备接待普通游客的条件。那里缺乏救援体系、应急通道、气象监测,甚至连基本路标都没有。擅自进入,无异于将自己的命运完全交给运气。但总有人抱有侥幸心理:“规定是死的,人是活的”,“我就上去一会儿,不会出事”。问题是,意外从来不需要“一会儿”,几秒钟就足够了。
还有人提出,本地人难道不该享有某种“特权”吗?毕竟他们从小在这片土地长大,对地形远比外来者熟悉。然而,现实是,再熟悉的山,也在不断变化。冰川在移动,雪层在变化,裂缝在扩展。去年的安全路线,可能已成为今年的死亡陷阱。经验或许能助你做出判断,但它无法替你抵挡灾难。
洪某的同伴在接受采访时,声音仍在颤抖。他们回忆说,当时脑子一片空白,想要冲过去拉住他,但自己脚下一滑也可能跟着坠落。那种无力感,比恐惧本身更折磨人。更令人心痛的是,这场悲剧本可以避免。如果他没有解开安全绳;如果他手中握着冰镐;如果他们选择在安全区域拍照;如果他们遵守了禁令,等到山峰正式开放后再来……任何一个“如果”成立,结局都可能截然不同。但人生没有如果,雪山更不会给你重来的机会。
如今,网络上仍有人在争论:这到底算不算“作死”?有人认为他太冒险,活该;也有人说他是热爱自然,只是运气不好。但或许,我们不该急于给事件贴上标签。真正值得我们反思的是:为什么一个有经验的登山者,会在关键时刻放弃最基本的保护?答案可能很复杂,也可能很简单——他被“那一刻的完美画面”所迷惑。在那一瞬间,他的眼中只有镜头里的构图、光线、角度,却全然忘记了脚下是万丈深渊。他想要的是一张能发朋友圈、能收获点赞的照片;他没有想到的是,这张照片,很可能成为他最后的遗照。
这不是指责,而是警醒。户外运动的魅力,从来不在于“多危险”、“多极限”,而在于与自然的深度连接。当你站在雪山之巅,所感受到的不应是“我征服了它”,而应是“我有幸被它接纳”。真正的敬畏,不是嘴上说说而已,而是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:系好每一根绳子,检查每一件装备,听从每一次天气预警,遵守每一条规定。
有人或许会说:“那多没意思?处处小心翼翼,还玩什么户外?”但你不妨想想,如果连生命都没有了,又何谈“玩”?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户外作为逃离城市的方式,这并无不妥。但逃离不等于冒险,自由不等于放纵。你可以追求极致的风景,但别拿生命去赌;你可以挑战自我,但绝不能挑战自然的底线。
洪某的事故之后,当地再次重申:那玛峰仍未开放,严禁擅自登山。然而,网上仍能看到有人晒出“偷偷登顶”的照片,配文“避开人潮,独享秘境”。看到这样的内容,真不知该说什么。是该夸他们胆大?还是该叹他们无知?或许,只有当悲剧再次发生,才会有人真正停下脚步,问问自己:我到底是为了什么上山?是为了感受山的壮美,还是为了在手机里存一张别人羡慕的图?是为了和自然对话,还是为了在社交平台上多几个赞?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,但每一个准备出发的人,都应该在系好鞋带之前,先问问自己。因为雪山不会回答你,但它会用最直接的方式,告诉你答案对不对。
洪某滑落的那一刻,雪坡上除了呼啸的风声,什么都没有。没有掌声,没有点赞,没有“太酷了”的评论,只有冰冷的现实,和那个再也回不去的家。他的家人后来在社交媒体上写道:“他只是想去拍张照片。”短短几个字,令人心酸。我们总以为,危险离自己很远,只会发生在别人身上。可事实上,只要一次疏忽,一次侥幸,一次为了“更好看”而放弃保护的决定,就可能让自己变成别人口中的“那个出事的人”。
户外圈流传着一句老话:“山永远在那里,但人不一定。”意思是,你今天不去,明天山还在;但你今天冒进,可能就再也没有明天。所以,别急着打卡,别忙着炫耀,请先确保自己能平安回来。因为再美的风景,也比不上你活着回家。
随着天气转凉,又到了登山旺季。许多网红雪山涌入大量游客,有人已经开始计划“冬季冲顶”、“元旦登高”。但请记住:海拔不会因为你穿了新买的冲锋衣就降低,冰坡不会因为你开了直播就变平,裂缝也不会因为你粉丝多就自动合上。大自然面前,人人平等。你尊重它,它可能让你看到星辰大海;你轻视它,它连告别都不给你机会。
洪某的故事,不该仅仅成为一条短暂的热搜,一个警示案例,而应成为每一位户外爱好者心中一根挥之不去的刺——提醒我们,每一次出发,都必须带着敬畏,而不是自负。毕竟,山不说话,但它的规则,从来都写在生死之间。"
发布于:江西省恒运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